“小學上課費嘴,初中上課費筆,高中上課費腦,大學上課費流量”,這是當下校園手機風的真實寫照。智能手機是個好東西,但它也是把雙刃劍,尤其對自控能力不強的青少年來說更是如此。一旦學生的精力過多集中于手機上碎片化的信息,這種淺閱讀的方式與學習規(guī)律相違背,久而久之,會讓學生無法專注于書本學習,注意力難以集中,學習能力退化。
把手機“請”出課堂,推行“無手機課堂”,其實就是依靠一種強制力,把手機與學生有效隔離開來,讓學習的歸學習,娛樂的歸娛樂。畢竟,課堂是一種現(xiàn)實的學習,而手機常常是一種虛擬的娛樂;課堂上獲取的知識具有連貫性,而手機上獲取的碎片信息卻不等同于知識累積;課堂上師生間的教學互通更促動真實思考,而虛擬的手機、網(wǎng)絡聊天卻不等于真實的情感溝通。因此,把虛擬的請出去,把真實的留下來,讓學生從低頭看手機,變成抬頭學習與生活,學會厘清生活、學習、娛樂之間的界限,懂得自我約束,這才是走出手機低頭迷途的正道。
只顧低頭看手機,卻忘抬頭看生活,需要反思的不僅是學生,更有現(xiàn)實生活中的眾多“低頭族”。這幾年,開車、走路、聚會、上班……長時間手機不離手的“低頭族”,幾乎成了城市中的一道“風景”。人們熱衷于在虛擬空間上熱烈討論,卻吝于在別人面前發(fā)表只言片語;人們樂于在微信、QQ上發(fā)一些輕松的表情,卻不會轉頭對他人展露一絲溫暖的微笑;人們愿意與虛擬世界里的陌生人暢所欲言,卻與現(xiàn)實生活中最親密的父母、孩子、長輩沉默以對。
手機成為現(xiàn)實生活中的“第三者”,橫亙在人與人之間的小小手機,卻隔出了心理上最遙遠的距離。沉迷于手機世界的“低頭族”是該抬起頭來,望望被他們遺忘的生活、學習,想想被他們忽視的親朋好友了。在任何時代,人都應該是技術的主人,而不應該淪為技術的奴隸,畢竟,每個人都不是埋頭生活在虛擬彼岸,而是扎根于現(xiàn)實生活,去觸摸那種最有滋有味、真實可感的生活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