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1 黃赤交角 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,目前為23°26′。
42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(guī)律 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周期相應(yīng)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
43 晨昏線的判斷 沿自轉(zhuǎn)方向,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,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。
44 地方時的計算 每往東1°,時刻增大4分鐘。
45 已知經(jīng)度求時區(qū)數(shù) 經(jīng)度除以15,再四舍五入。
46 區(qū)時的計算 每往東1個時區(qū),時刻增大1個小時。
47 北京時間 以東八區(qū)(120°地方時)為標準時間。
48 世界時 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準時。
49 國際日期變更線 180°經(jīng)線(理論上),不通過陸地(實際)。
50 地球自轉(zhuǎn)的地理意義 晝夜更替、不同地方時、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(北右南左)
51 太陽直射點的判斷 與該點的切線方向垂直,地方時為12點。
52 春分日(3月21日)太陽直射點在赤道,晨昏線與經(jīng)線重合。
53 夏至日(6月22日)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,晨昏線與經(jīng)線交角最大。
54 秋分日(9月23日)太陽直射點在赤道,晨昏線與經(jīng)線重合。
55 冬至日(12月22日)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,晨昏線與經(jīng)線交角最大。
56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(北半球)
57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(北半球)
58 地球側(cè)視圖的判讀 上北下南,左西右東。
59 地球俯視圖的判讀 逆時針自轉(zhuǎn),中心為北極;順時針自轉(zhuǎn),中心為南極。
60 晝夜長短的計算 以晝弧長度為依據(jù),每15度為1小時。
61 日出日落時刻的計算 根據(jù)晝長以標準日出(6時)和標準日落(18時)前后推算。
62 晝夜長短的判斷 夏半年,越北白晝越長,冬半年,越南白晝越長。
63 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H=90°-(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)
64 天文四季 一年內(nèi)白晝最長、太陽最高的季節(jié)是夏季。
65 我國傳統(tǒng)四季 以立春(2月4日)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為起點來劃分四季。
66 歐美傳統(tǒng)四季以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為四季的起點。
67 二十四節(jié)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
68 五帶的名稱和范圍 熱帶、北溫帶、南溫帶、北寒帶、南寒帶。
69 地球公轉(zhuǎn)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、晝夜長短的變化、四季更替
70 大氣圈對地球的重要意義 保護生物生存,影響地球自然環(huán)境,維持生命活動
71 低層大氣的組成 干潔空氣、水汽和固體雜質(zhì)
72 干潔空氣的組成 氮和氧,二氧化碳和臭氧
73 氧、氮、臭氧、二氧化碳、水汽和塵埃的作用
生命活動;構(gòu)成生物體;吸收紫外線;光合、保溫作用;成云致雨
74 大氣污染 二氧化碳的“溫室效應(yīng)”,氟氯烴破壞臭氧層
75 大氣垂直分層 對流層、平流層(臭氧層)、高層大氣(電離層)
76 對流層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熱,對流顯著,天氣現(xiàn)象復(fù)雜多變。與人類的關(guān)系最密切
77 平流層的主要特征 臭氧吸收紫外線。平流,對高空飛行有利,
78 大氣上界 離地面約2000-3000千米。
79 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陽高度角
80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、反射、散射。